top of page

跑步機分類表!-(這是我給我學員的小抄)

「老師,健身房那麼多跑步機,我到底該選哪一台?」


這大概是我這幾年被問最多次的問題之一了。從剛接觸健身的新手,到正在做術後復健的朋友,甚至是想挑戰高強度衝刺訓練的運動員,每個人一進健身房面對那一整排跑步機,幾乎都會有點迷茫:「它們到底有什麼不一樣?」、「有扶手的比較好嗎?」、「那種彎的、沒有電的用起來真的比較有效?」


問多了,答多了,我也漸漸覺得,是時候把這些年累積下來的經驗與觀察,整理成一份清楚又實用的跑步機比較表,不只是回答我的學生們,也希望能幫到更多走進健身房、卻不知道從哪一台跑步機開始的人。


我健身房最常見幾種跑步機分類講清楚:從最基本的電動跑步機適合高齡與特殊族群的扶手跑步機、到訓練肌力神經控制的無動力曲面跑步機、以及能進行爆發力衝刺的高速跑步機,我會用簡單明瞭的方式,一一說明每種跑步機的特性、優缺點,以及適合的使用對象。


與其每次都一再解釋,不如留下這篇文章,讓每個需要的人都能快速找到答案,省下選擇器材的焦慮,也把每一次訓練的價值發揮到最大。


類型

基本介紹

優勢

劣勢

適合人群

1. 一般跑步機(電動跑步機)

市面上最常見,具有自動驅動馬達,可調整速度與坡度

操作簡單、功能齊全、適合有氧訓練

肌肉啟動較少,較難進行功能訓練

一般民眾、健身初學者

2. 有扶手跑步機(長扶手/康復型)

配有延伸扶手或護欄,增加穩定性與安全性

提升安全、適合平衡感差者

不適合高強度訓練、占空間

高齡者、術後恢復者、步態不穩者

3. 無動力跑步機(曲面跑步機)

需靠自身力量推動履帶,常見於功能訓練區

能耗高、改善跑姿、強化神經控制

不易上手、價格偏高

中高階訓練者、跑步技巧訓練者

4. 衝刺跑步機(高速訓練型)

支援高速爆發訓練,有時可調磁阻

適合速度與爆發力訓練

易疲勞、有受傷風險、需監督使用

運動員、高強度訓練者

5. 無重力跑步機(Anti-Gravity Treadmill)

利用氣壓技術降低地面反作用力,可調體重負荷比例進行跑步

降低關節負擔、提升安全性、可早期介入訓練

價格昂貴、空間需求高

下肢手術恢復者、過胖族群、下肢淋巴水腫患者、神經性步態障礙者



(這位是某位癌症媽媽,有下肢水腫使用無重力跑步機訓練的照片 :) )



當然也別忘了跑步機的禁忌症


疾病/狀況

說明

建議

PAD(周邊動脈疾病)

可能出現間歇性跛行、下肢缺血疼痛,跑步加劇症狀風險高

避免跑步機,改為醫療監控下行走訓練或踏步機訓練

重度心臟病(如不穩定型心絞痛、嚴重心律不整)

跑步機運動會提高心負荷,可能引發心血管事件

嚴格禁用,僅可在醫療監控下進行低強度訓練

嚴重下肢關節退化/變形(如重度OA)

跑步時關節衝擊大,可能加重損傷或誘發疼痛

建議改為無負重的訓練,如滑步機或無重力跑步機

近期下肢術後/骨折恢復期

關節、韌帶或骨折部位尚未癒合,承重可能導致併發症

除非醫師允許,一般不建議使用跑步機,建議先使用扶手式走步機或水中步行訓練

嚴重平衡障礙者(如帕金森病晚期、中風後嚴重偏癱)

跑步機需主動控制步伐與平衡,風險高

必須搭配長扶手/穿戴式吊掛系統/教練協助使用

BMI > 40(病態性肥胖)

高體重造成跑步機負荷與地面反作用力劇增,關節與心肺負擔過重

建議使用無重力跑步機、滑步機、或初期水中訓練代替

補充提醒:


像 PAD 這類疾病雖然不適合跑步機跑步,但其實有氧步行訓練對 PAD 是一線治療之一,只是必須在臨床監控下(如醫院走步訓練計畫),搭配觀察疼痛閾值、步行時間與間歇休息設計,因此一般健身房並不適合進行此類操作。


以上,花了點時間整理,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服務時間:周一至周五 0900-1800

  • Line
  • Instagram
  • Facebook
  • YouTube

「以勒運動有限公司」為台灣唯一獲得NSCA上海認證導師林冠廷創立,與ARCA共同協辦NSCA上海相關培訓、公益講座與沙龍等活動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