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搜尋

科普-被教練忽視的膝蓋內側疼痛

已更新:2022年10月17日






有很多教練會遇到會員諮詢膝內側疼痛的問題,作為教練,我們必須要找准原因,以便給ta制定更合適的訓練計畫,避免錯誤的鍛煉方式造成更嚴重的運動損傷。

大多數時候,一定程度受到定式思維的影響,很多教練會下意識地認為膝內側疼痛可能是由於內側副韌帶,又或者內側半月板出現了問題導致的,但事實一定是這樣嗎?


鵝足腱介紹及損傷不良影響

說到膝關節內側的結構,除了我們一般熟知的內側半月板、內側關節囊、內側副韌帶等等,鵝足腱以及鵝足腱滑囊往往容易被我們忽略。

鵝足腱是由縫匠肌、股薄肌、半腱肌三塊肌肉止點處的肌腱相結合,共同組成的。它形如鵝掌一般,由後上方至前下方而行,貼附於脛骨骨幹近端。鵝足腱本身還有輔助穩定膝關節,防止膝過度外翻或者脛骨相對於股骨過度外旋的作用。在鵝足腱的下方,有鵝足腱滑囊,它的作用主要是幫助減少鵝足腱與膝關節內側副韌帶之間的摩擦。

當鵝足腱或者鵝足腱滑囊出現損傷或者病變時,往往伴隨著膝關節內側疼痛的出現。而這樣的症狀往往容易與膝關節內側副韌帶、內側半月板損傷的症狀相混淆,帶來誤診而影響治療的手段,甚至導致不必要的手術,影響康復的效果。

鵝足腱或者鵝足腱滑囊如果出現損傷/病變,患者的諸多日常活動,比如:坐下、站起、上下臺階,以及運動中的衝刺、急減速、起跳、落地等,均容易引發膝關節內側,尤其關節線下方,脛骨骨幹近端區域附近的疼痛或者腫脹。患者的生活品質和運動表現將受到不小的負面影響。

另外,依據損傷/病變程度的不同,它還將不同程度地影響下肢關節,尤其膝關節的穩定性,關節不穩或者動態控制不良,勢必容易加重關節結構(比如:膝關節前交叉韌帶、內側副韌帶、半月板等)的負擔,繼而可能導致相應結構出現損傷或者病變。


鵝足腱致傷因素分析

除了急性接觸性外傷所致的損傷,鵝足腱或者鵝足腱滑囊損傷/病變常常發生在組成鵝足腱的肌肉(尤其是半腱肌)過度負荷,同時下肢關節對位控制不良,存在膝外翻或脛骨相對股骨過度外旋的同時。因此,導致鵝足腱或滑囊損傷的因素可見是多方面的。有且不限於:

• 體態因素,如:骨盆過寬、股骨前旋(femoral anteversion)、膝外翻、扁平足等。

• 動態控制不良,比如:

下肢閉鏈運動中,股骨易內旋內收,而脛骨相對於股骨外旋外展,膝內翻相應增加。

下肢開鏈運動中,脛骨易過度外旋。

• 組成鵝足腱肌肉本身肌力不足,負荷易於超出其所能承受的閾值。

• 日常活動/運動因素,比如:

工作、生活中,常常需要組成鵝足腱的肌肉(尤其是半腱肌)過度負荷,如:長跑、山地跑、划船等。

常常從事存在脛骨外旋的活動,如:芭蕾、足球、滑冰、蛙泳、馬術等。


鵝足腱損傷評估

如果懷疑患者存在鵝足腱或者鵝足腱滑囊損傷/病變,這裡教您一招,幫助快速判斷疼痛是否由於鵝足腱或者滑囊作祟引起。

評估手法:

• 患者俯臥。

• 評估者立於測試一側,引導患者被動來到屈膝、脛骨內旋的位置,患者腰椎、骨盆處於中立位,以此為起始姿勢。

• 評估者一手固定患者骨盆,另一手于患者小腿遠端逐漸增加令患者伸膝的徒手阻力,令客戶抗阻維持屈膝脛骨內旋的起始姿勢。

• 如果患者膝關節內側,尤其關節線下方,脛骨骨幹近端區域附近疼痛被重新激發,測試為陽性,懷疑患者鵝足腱或者鵝足腱滑囊存在損傷/病變。

• 測試應該注意左右對比。


當然完整的評估還應該結合患者的臨床症狀、疼痛起因/受傷動作等,融入體態評估、動態控制評估、相關肌肉肌力及長度測試、關節活動度及特殊測試、觸診等等綜合考量,以幫助更周全的定位問題結構及起因。

影像學方面,核磁共振或者超聲檢查通常能夠良好地輔助我們進一步地確診鵝足腱或者鵝足腱滑囊的損傷/病變。

13 次查看0 則留言

Kommentare


bottom of page